红旗渠精神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红色资源 > 红旗渠精神 > 正文

红旗渠精神研究综述

发布日期:2021-09-30 作者: 来源: 点击:

路阳1,2

(1.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74;2.安阳工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摘要:在对近四十年来红旗渠精神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评析了研究现状及不足之处,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建设;红旗渠精神;

综述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28(2014)01-0013-05

20世纪60年代,在国家经济技术非常落后的条件下,河南省林县人民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险滩峡谷中修建了全长1500公里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人工天河———红旗渠,令世人惊叹。此后,“红旗渠精神”就频现于党和国家的宣传资料中,成为影响力较大的精神教育素材。红旗渠精神的学习和弘扬必须以坚实的科学研究为基础。目前学界关于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的著作和论著不少,内容丰富,各有侧重(目前为止,还未看到外国学者对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方面的研究文章)。这些研究为当代我们学习和弘扬红旗渠精神提供了理性认知基础。

一、21世纪以前的相关研究

20世纪60年代只有党政的文件和党报的评论。如1966年2月由中共林县委员会编,农业出版社出版的《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河南日报》1965年4月18日发表的社论《贺红旗渠通水》;《人民日报》1966年4月21日发表的社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祝贺河南省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伟大胜利》;《河南日报》1966年4月21日发表的社论《改天换地斗争的伟大胜利》。虽然它们中有可供理论研究的依据(如《河南日报》1965年4月18日社论:“他们不仅具有敢于改天换地、力争上游的雄心壮志和藐视困难、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大无畏精神,而且还善于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通过革命实践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运用事物的客观规律,去促进事物的发展,改造客观世界”,又如《人民日报》1966年4月21日社论:“全国每个地方、每个单位,如果都能像林县人民那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国家的面貌必然能够更快地改变”,再如《河南日报》1966年4月21日社论:“红旗渠的建成,是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胜利!是奋发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方针的胜利!是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归根到底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等等。可以印证“红旗渠”的建设在当时是被地方党委、政府直至党中央、国务院所认可和赞扬的。其中也有对红旗渠建设的经验总结和精神概括的内容,可供研究参考。)但是,这部分参考资料的实质属于地方政策文件资料和政治评论宣传资料性质,还称不上是对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的科学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有7本关于红旗渠的著作,其中有3部书值得关注。一是林风①编著的《红旗渠》(人民出版社发行,1974年7月)。这本书是“当时人”叙述“当时事”,记载的事件比较真实可信,也十分形象生动。二是开封师范学院地理系编写组编的《红旗渠》(商务印书馆出版,1976年2月),按照地理科学知识对林县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用科学数据和分析,揭开林县缺水之“谜”,有学术研究参考价值。三是林风编著的《红旗渠的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78年1月)。前言中是这样写的:“《红旗渠的哲学》是一本学哲学用哲学的书,是阐述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的斗争中,如何运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指导战天斗地、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伟大战斗,以及林县人民在两条路线斗争中如何学哲学、学了哲学更好地进行路线斗争、建成红旗渠的书”。20世纪70年代参考资料对红旗渠修建的历史叙述要更为贴近确切,对修建过程的人或事件记述较详细,是认识了解红旗渠修建过程的史料书籍。

20世纪90年代,所收集到的有5部书籍和4篇文章。在书籍中有3部是文学作品,另2部是:林县党史办、水利局和档案局编写,王广琛主编的《红旗渠》(河南人民出版社发行,1990年6月)和林州红旗渠志编纂委员会编辑,王宏民主编的《红旗渠志》(三联书店出版,1995年9月)。这2部是史料汇编,对红旗渠修建中数据资料和文件以一定线索编排记载,是研究建设红旗渠的史料工具书。此2部书对红旗渠精神的记载论述较少。文章有:一是李长春(时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在1993年8月29日《河南日报》发表的《让林县人民的创业精神在中原大地弘扬光大》文章。二是中共河南省委的《关于学习林县人民创业精神的决定》文件。三是陈俊生(时任国务委员)撰写的《关于河南省林县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的调查报告》。四是杨贵(修渠时的林县县委书记)1993年12月撰写的《红旗渠建设的回顾》。以上4篇除杨贵同志的回忆录外,其他3篇:一篇是河南省委的文件,另两篇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文章,都不是学术研究性质的论述。

二、进入21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真正科学研究

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始于新世纪。这个时期的专著和理论文章陡然多了起来。对于曾轰动全国,名扬海外的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的描述和研究,学者们是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切入的,这些著作和文章主要集中在三个角度:文学角度、历史纪实角度、理论研究角度。主要是对红旗渠精神的内涵,红旗渠精神的时代意义及现实启示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通过重点对“理论研究角度”学者们撰写的专著和论文研读,现对目前国内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一)关于红旗渠工程建设和红旗渠精神的孕育形成

首先,关于红旗渠工程建设方面的研究。在论著中,《弘扬红旗渠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书是从三方面来论述:一是红旗渠工程建设的历史背景及动力;二是修建红旗渠的壮举;三是红旗渠修建带来的深刻变化等等。在论文中,《红旗渠修建成功的社会背景》一文认为:红旗渠修建成功有客观和主观因素。这些研究在分析红旗渠修建成功原因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其中的精神动力因素和价值,但是并没有对此精神动力给予真实历史的考证,以及其产生渊源和凝聚机理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因此也就只能停留在红旗渠精神研究的表层,不能融入人们的意识中成为实践的真正精神动力。

其次,关于红旗渠精神孕育形成方面。特别要关注《红旗渠精神研究》一书。此书用一章节对红旗渠精神的孕育和形成,从历史积淀,时代的孕育,伟大实践的铸就等三方面论述。另外《从中原文化看红旗渠精神的历史动因》一文,从中原文化角度论述红旗渠修建和诞生精神的历史动因。可以说,这些研究对于红旗渠精神的孕育形成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探讨。但并没有从红旗渠精神的独特性出发,探讨红旗渠精神的本质,揭示其根本的特征,因此也无法与同时期的其他精神题材相区别。而且,这些研究更多的是对红旗渠及红旗渠精神进行情感性记叙和描述,特别是文中提及事件和数据都未明确注明出处和来源,缺乏学术研究应有的深刻性和严谨性。

(二)关于红旗渠精神的内涵、本质和特征

随着红旗渠精神的再度宣扬,围绕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展开研究的文章、论著都多起来,对红旗渠精神的内涵、本质和特征做出过多种概括,不尽相同。初步总结代表性的观点有14次之多。

1.20世纪60年代河南日报刊发两篇社论中有关的论述。一是1965年4月18日《河南日报》社论“贺红旗渠通水”一文中提到:“林县治山治水经验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尤其是他们修建红旗渠自力更生,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革命精神,应当大大提倡。”二是1966年4月21日《河南日报》社论“改天换地斗争的伟大胜利”中提到:“广大民工奋发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牢固地树立了“为革命修渠,为革命种地”的思想,激发了一不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人人争当革命闯将,个个要做当代愚公。”2.1965年7月21日,在中共林县第三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词(确定每年4月5日为“红旗渠通水纪念日”)中有这样的表述:“向兴建红旗渠的英雄们学习,学习他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改天换地,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3.1966年4月20日,当时中共河南省委第二书记、省长文敏生在庆祝红旗渠一二三干渠竣工通水典礼大会上的讲话,有这样表述:“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高度发扬了愚公移山精神,高度发扬了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高度发扬了敢想敢干的创造精神”;“学习他们奋发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苦干、穷干、实干、巧干的精神。”4.1966年4月21日《人民日报》社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祝贺河南省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伟大胜利”一文中关于红旗渠修建的成功因素的论断:“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不但是我们取得人民革命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同样是我们取得社会主义建设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加强政治思想工作,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红旗渠是一个光辉的榜样。”5.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红旗渠》、《红旗渠畔凯歌新》的书籍中对红旗渠精神的概括(汇总后)基本是:反潮流精神,奋发图强,自力更生,敢于斗争,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勤俭建国。6.1990年3月18日,钱正英为红旗渠通水25周年题词:“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红旗渠水为林县人民创造更大的幸福。”7.1990年3月20日,林县县委和县政府在《关于宣传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的决定》文件中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新的概括:“红旗渠精神,就其本质特征而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8.1993年8月,李长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在《让林县人民的创业精神在中原大地弘扬光大》文章中和当时河南省委做出《关于学习林县人民创业精神的决定》的文件中,将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形成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丰富和发展了的红旗渠精神概括为:“林县人民的创业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实干、无私奉献。它体现了优秀的民族精神与改革开放的现代意识的结合,体现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林县人民创业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林县人民创业精神的核心。……自强不息、开拓创新,是林县人民创业精神的时代特征。……团结实干、无私奉献,是林县人民创业精神的重要体现。”9.1993年10月,陈俊生(时任国务委员)在林县考察后撰写的《关于河南省林县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的调查报告》中说:林县人民在60年代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修筑了闻名中外的红旗渠。10.1996年6月l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在红旗渠视察时指出: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范。最后,他题词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11.1998年10月8日,杨贵在《红旗渠精神的思考》一文中对红旗渠精神进行集中的概括和阐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实质所在。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立足点。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体现。12.王全书(时任河南省委副书记)著书对红旗渠精神的阐述是:在这场气壮山河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它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13.由河南省安阳市社科联编著的《红旗渠精神研究》把红旗渠精神内涵概括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敢想敢干、求真务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自强不息、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勇于创新。14.学者史鸿文、郭志涛、郝晓军的《从中原文化看红旗渠精神的实质》文章认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团结协助、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活的灵魂;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所在;坚定信念,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审时度势,开拓进取是红旗渠精神的发展。

另外,在河南省安阳市社科联编著《红旗渠精神研究》书中,提到周恩来、李先念曾有过对红旗渠精神的表述:“1968年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外事谈话中说:‘第三世界国家的朋友来访,要让他们看看红旗渠是如何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1991年7月16日,李先念(时任全国政协主席)在北京接见杨贵(修渠时县书记)时说:‘你要给林县的同志谈谈,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红旗渠精神,把林县的工作做好。”(对两位伟人的表述,我还未在权威史料中查到出处,故暂未列入代表性观点中)

以上有代表性的14处概述,角度和侧重点各有不同,有简有繁,各具特色,都从某一或某些方面揭示了红旗渠精神的内涵、本质和特征。但是,从科学研究角度看,如此多的表述,缺乏规范和统一,更缺乏科学严谨性。这都有待学界和理论界进一步揭示和界定红旗渠精神的内涵、本质和特征。

(三)关于红旗渠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江泽民同志在1996年6月2日视察红旗渠后指出:“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范……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

王全书认为: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彰显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它以自力更生为立足点,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充满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又倡导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了当今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红旗渠精神研究》认为:“红旗渠精神内含了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的深厚底蕴;红旗渠精神吸纳了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的丰厚滋养;红旗渠精神是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的时代升华。”

以上研究成果表明,学界已经深刻认识到红旗渠精神与民族精神的渊源关系,体现出学者们宽广的历史文化研究视野,为我们认识红旗渠精神提供了更全面、更科学的角度。但是仅仅笼统的形而上做出这样的关系概括,没有对二者内涵与本质的深入分析,容易导致学术研究的形式化和模糊化,也难以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四)关于红旗渠精神的时代意义

1995年4月14日,胡锦涛同志(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视察红旗渠时指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要继续大力弘扬修渠精神,把红旗渠精神代代传下去。”关于红旗渠精神的时代意义论述比较多。具体有以下几种观点:

1.弘扬红旗渠精神可以推进党的建设。该种观点把弘扬红旗渠精神与保持党的先进性结合起来,认为在新时期弘扬红旗渠精神对防止党员腐败,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具有积极的作用。王全书认为“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干部铭记‘两个务必’,端正党风、政风”。《红旗渠精神研究》认为:“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鲜活教材,红旗渠精神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身先士卒的典范,是依靠群众、广泛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的典范,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典范。”

2.红旗渠精神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该观点提出弘扬红旗渠精神,可以有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王全书认为:“这一精神本身就体现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红旗渠精神研究》认为:“红旗渠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面旗帜。体现在红旗渠精神是艰苦创业的旗帜,是求真务实的旗帜,是与时俱进的旗帜,是无私奉献的一面旗帜”。学者刘晓阳认为:“其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红旗渠精神鼓舞我们艰苦创业,红旗渠精神激励我们勇于与时俱进,红旗渠精神鞭策我们求真务实,红旗渠精神陶冶我们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教育我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3.弘扬红旗渠精神可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红旗渠的建成,不仅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重新安排了林州河山,科学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还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学者张建林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出发认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红旗渠精神。

4.红旗渠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源泉。学者叶春涛认为:红旗渠精神所蕴含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生动体现;红旗渠精神所蕴含的崇高理想与沟通信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鲜明写照;红旗渠精神所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红旗渠精神所蕴含知耻明辱精神,是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生动教材;红旗渠精神所蕴含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所以红旗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内在一致的;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5.红旗渠精神对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的时代意义。王全书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论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1月)文章中,张庆义、宋凤仙在编著《弘扬红旗渠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书中,以及学者李海红《论红旗渠及其精神的时代价值》(理论导刊,2008年7月)的文章中,都在深入挖掘了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基础上对此作了深刻论述,得出了合乎逻辑的结论。

通观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学者们主要是从红旗渠精神与市场经济、党的建设、核心价值观体系、和谐社会等当代社会需要或正在运行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关系出发来阐述其时代意义,试图通过对红旗渠精神的当代价值的充分挖掘来发挥其精神价值的现时代作用。但是,没有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对红旗渠精神价值实现的客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分析,也没有厘清红旗渠精神价值的历史局限性和普适性。这就致使对“红旗渠精神时代意义”的研究或多或少带有急功近利色彩。

(五)关于红旗渠精神的弘扬

关于如何弘扬红旗渠精神,有代表性的论述如下:

王全书认为,红旗渠精神的核心———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也要通过与时俱进的创造性活动加以保持和发扬,并特别提出,坚持艰苦奋斗要克服简单化和模式化的做法,防止把有些问题与过去简单类比,防止把艰苦奋斗与固守贫穷、自甘落后等同起来,防止把艰苦奋斗与改善物质文化生活对立起来。

《红旗渠精神研究》也提出了一样的观点,认为在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时,要防止把自力更生等同于闭关锁国,要处理好自力更生与开放搞活、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学习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而不是过去的某种形式。

以下谈到,红旗渠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可用三句话概括:一是把红旗渠精神的本质内容坚持好,宣传好;二是把红旗精神中原本就有的,只是因为历史背景的局限和思想认识的局限而被忽略的内容重新总结、重新发现,从而恢复红旗渠精神的全貌;三是林州人、安阳人在新时代做好承上启下的工作,不断创造新的业绩、新的经验为红旗渠精神增添新的内容、新的活力,是红旗渠精神变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述评可以看出,目前学界对于红旗渠精神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了较为宽广的视角,较为丰富的素材和较为科学的建议。但是,细致研读这些研究成果,还是或多或少存在着政治性论著多、学理性研究少,形式性概括多、基础性分析少,借鉴性研究多、实证性调查少,应然性总结多、逻辑性梳理少等问题。这些研究方面缺失和不足,需要学界、理论界去进一步研究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