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红色资源 > 红旗渠精神 > 正文

红旗渠精神的当代价值

发布日期:2020-08-29 作者: 来源: 点击: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总干渠墙高4.3米,宽8米,长70.6公里,设计加大流量23秒/立方米。到分水岭分为3条干渠,南北纵横,贯穿于林州腹地。一干渠长39.7公里,二干渠长47.6公里,三干渠长10.9公里。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长304.1公里;支渠51条,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长697.3公里,合计总长1525.6公里,加农渠总长度达4013.6公里。

沿渠共建有“长藤结瓜”式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5座,提灌45座,共计兴利库容6000余立方米。利用红旗渠居高临下的自然落差,兴建小型水力发电站45座,已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相结合的大型灌区。

红旗渠建成通水40年来,共引水85亿立方米,灌溉面积8000万亩次,增产粮食15.9亿公斤,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红旗渠精神教育和生态旅游功能日益凸现,形成了以红旗渠爱国主义教育游和太行山大峡谷绿色生态游的“一红一绿”交相辉映的旅游品牌。红旗渠年均净创效益4000多万元,40年来共创效益17亿元,相当于建渠总投资的23倍。

红旗渠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它的修建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州人民的生存条件,促进了林州的经济发展,而且孕育产生了红旗渠精神!

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南省的西北角,与山西、河北接壤,耕地89万亩,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而水浇地仅1万余亩。全县70万余人。

林县曾十分贫穷,全县山岭起伏,沟壑纵横,土薄石厚,十年九旱。“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昔日林县人民世代挣扎饥寒交迫之中。

1936~1943年,大旱20余次。1640年、1769年、1835年、1877年都曾发生过人相食的惨事。1942年华北大旱,加上日寇扫荡,国民党抢掠,全县10800户逃荒,饿死1650人。解放前四十万人中,有28万人常年翻山越岭到几里甚至20里以外去挑水吃。一位媳妇挑水时,因不慎摔倒,把水倒了,回家上吊身亡。有的人被一桶水逼得妻离子散,悲剧重生。因为缺水,林县96%的地区是光岭秃山。

1944年林县解放,党和政府给林县极大的关注,先后打了两千余口井,但对一个地域广阔的贫困山区仍是杯水车薪。1957年县委提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修建了三座小型水库和英雄渠,但仍然摆脱不了干旱的威胁。多年同旱魔抗争的林县领导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干旱问题,必须采取引蓄相结合的方法,将山西的漳河水引入到河南林县,除此别无选择。但要用锤头、铁锨、双手在悬崖绝壁上开挖几千公里渠道及建造几千座附属建筑物并非易事。

林县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在三年自然灾害生死攸关向威迫的形势下,1960年2月10日,县委召开了“引漳入林”实施大会。11日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建渠大军开赴太行山里漳水河畔。3700名农民组成的水利队伍进入各段工地,从此揭开了红旗渠工程的序幕。

按照县委部署,总指挥部将渠首到分水岭70多公里的干渠任务打桩立界,全部分配到15个公社。3.7万名民工挤在峡谷、山村,一是缺少住房,二是道路不畅,天气寒冷,困难重重,尽管山西省平顺县沿渠社队群众腾出230间房子,但队伍压境,房子远不够用。

在这种情况下,谁也毫无怨言,自己动手,战胜困难,几个布蓬撑起来,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总营帐,三个石头支起来,就是烧锅煮饭的伙房。有的住山洞,睡席棚,有的住在山崖下,白天到山上割草,夜里铺在石板上便是“床”。有的村庄优先照顾妇女,搭起席棚先让她们栖身。

有人赋诗曰:“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做绒毡,高山为咱站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城北大队40多名妇女挤着坐在一个席棚里,被子潮湿,不能挨身,好天到阳光下晒晒还好过,就怕阴天晒不成。

连长见有人擦眼泪,急忙安慰:“困难是暂时的,咱不吃点苦把漳河水引回去,能让子孙后代一直种旱地吃糠咽菜吗?谁愿意叫孩子打光棍娶不上媳妇呢?咱们受点潮挨点冻,为的日后有水喝,有粮吃,睡个暖和觉。”

一席话说得大家都笑了。泽下公社几个村的民工住在山沟里,啃着冷窝头,喝着山泉水,两天没吃上热饭,谁都没发牢骚,大家心里想的是修渠,为的是建设自己的新山区。

在建渠过程中,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自己建造了大部分材料。其中水泥自己制造了5170吨,占总量的77.1%;炸药自己制造了1215吨,占总量的44.3%;石灰自己烧制了14.5万吨,占总量的100%;所用的工具也是自己修的。

条件是艰苦的,任务是艰巨的,但林县人民正是靠着自立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在共产党的带领下,铸成了这条人工天河——红旗渠。

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造的一个精神符号,已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红旗渠精神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学界对红旗渠精神进行的研究较多,但从人学视角对其在当代的价值进行探讨的较少。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谈谈红旗渠精神的当代价值,以期有助于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红旗渠精神是一曲人性的赞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的所有事物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一类是精神。人具有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但从解决人的生存性矛盾来看,人的精神属性似乎更加重要。因为,自然界不会自动地满足人的物质性的需要,这就需要人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界,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人为什么能够与自然界相对立?这是因为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儒家讲世界上的事物有三项,即天、地、人。其中,人是根本,离开了人其他两项就没有任何意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写道:“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这是说,就它还在感性上不同于它自身所隐藏的神秘的意义而言,与这些抽象概念分隔开来并与这些抽象概念不同 的 自 然 界,就 是 无,是 证 明 自 己 为 无 的无。”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无”,不是指不存在,而是指没有意义。意义是相对于人而言的,离开了人,意义也就不会存在。中国儒家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认为任何事物都必须围绕人来进行。天地之间莫贵乎人,人是价值世界的中心。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解决应当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自然为本。林州人民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出发,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战天斗地,改造自然,创造了人间奇迹,正是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体现。马克思认为,人要在实践中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遵循两种尺度,即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他说:“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这里所说的人所“固有的尺度”就是指内在的尺度、主体的尺度;这里所说的“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就是指外在的尺度、客体的尺度。“客观世界走着自己的道路”,就是说它有自己运行的规律,只有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来认识和改造事物,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成功。马克思关于人改造世界的“两种尺度”的思想,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实际上,林州人民修建红旗渠,正是体现了真、善、美的要求,是真、善、美的完美结合。所谓真,是指按照客体的尺度去改造客体,就是指符合客观规律性;真就是真实、真诚,真实、真诚是人性之根,做人之本。按照自然界的规律去改造自然界,就是真实、真诚;相反,违背自然界的规律去改造自然界,就是不真实、不真诚,不真实、不真诚就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真实、真诚是主观符合客观,是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客体,是主体客体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真实、真诚不断实现的过程。自然界虽然没有意志,但也是最真实、真诚的。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里所说的“常”就是真实、真诚。四季运行,春夏秋冬,该来的必然到来,就是真实、真诚,就是科学性,就是规律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这叫做“主客体相关律”,这种相关不是虚假的相关,而是真实的相关,虚假的相关是没有认识客观规律,硬要去改造外部自然。1950年代有人曾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无限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一些地方弄虚作假,虚报产量,亩产几万斤等,结果导致“反主体性效应”,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恩格斯曾指出:“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林州人民修建红旗渠的实践证明:真实、真诚是林州人最基本的素质。在10万修渠大军中,只有一个工程师和50名技术人员负责设计、施工,他们虽然土法上马,工具简陋(农民水利技术员路银用洗脸盆、麻绳、皮尺等土法技术测定了数百公里的渠线),但简陋的条件并没有阻挡他们求真的脚步。完全可以说,红旗渠是林州人民求真务实精神的结晶。所谓善,是指按照人“应该”的要求去做。人性问题看起来是一个事实判断,是善或恶的一个事实陈述,其实它是一个价值判断,应该是什么、不应该是什么。《三字经》上讲,人之初,性本善。其实,人性不是本善,而是向善、追求善。林州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行为符合人性善的要求,它符合林州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得到了林州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一个造福后代的伟大善举。红旗渠是林州人民的“生命渠”“幸福渠”,在林州人看来,修建红旗渠就是当时最大的善行。人性有善也有恶,但善的力量能够战胜恶的力量,穷山恶水不利于林州人民的生存发展,林州人利用向善的力量战胜了恶。善是人们前进的巨大力量,只要人性向善,人类社会就不会停滞不前。这里有必要区分“能够做”与“应当做”的问题。如果说“能够做”是一个“科学”问题,那么“应该做”就是一个“价值”问题、伦理问题,“能够做”的不一定是“应该做”的。譬如,按照科学技术的现实发展,“克隆人”从技术上来说早已不是什么难题,但从价值上来看我们不能去做;现存的核武器能够把世界摧毁几遍,但我们决不能使用它。这就是人性善的作用。没有人性善的规制,人类就会滑向恶的深渊,最终会走向毁灭。对于人性善的东西,我们应大力弘扬,宣扬红旗渠精神就是在弘扬人性善的东西,这对今天的社会尤为重要。所谓美,是指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世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好的事物,人们就会称赞,而对恶的东西,人们就会贬弃。好的事物,就是美的事物,自然之美、身体之美、建筑之美、心灵之美等,都是美好的事物。对美的追求是人性的基本要求。红旗渠符合林州人民的审美需要,干、支渠总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是太行山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当年的林州人虽没有想到若干年后红旗渠会成为人们参观、旅游的景区(现在每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但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意识,是深深埋藏在林州人民潜意识中的东西,这是千百年来人们遵循美的规律改造自然的必然结果。可以说,凡有人类实践活动的地方,美的规律都会渗透其中。

马克思所说的“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是人类实践活动所遵循的一个普遍的规律。红旗渠亦是如此,她是林州人民费时10年精心打造的一件美的作品,这个作品穿越时空,动人心弦,体现了美的魅力。不要说美只是美学家们的事情,也不要说农民不会创造美、欣赏美,其实,美就在生活中、就在实践中。红旗渠这幅美丽的画卷不是画家关在屋子里就能描绘出来的,而是林州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红旗渠之所以能够震撼人的心灵,原因就在于她的设计之美、力量之美、造型之美。红旗渠的美体现了林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体现了林州人民美好的心灵。红旗渠精神是人性中真实性、真诚性的流露,是人性善的力量的张扬,是人性中对美的追求的显现,体现了真善美的完美统一,所以说,她是一曲人性的赞歌。